【中時新聞網綜合報導/賴玗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前排中)、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前排右三)、 經濟部產發署署長楊志清(前排左)與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前排右四)與與會來賓共同見證台灣企業的減碳實力。(圖/業者提供)

不值錢的煤炭,在特定條件下,可以成為眾人爭搶的鑽石,企業在減碳轉型的過程中,面對的挑戰與機遇,何嘗不是一場碳變鑽石的鍛造?在這場無法迴避的碳風暴中,卻有越減碳、營運績效越好的企業。它們以創新的思維、科技的力量將減碳轉化成經濟動能,每一步努力都在為企業的未來奠定「鑽石級」的基石,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閃耀光芒。

市值逾30兆的百強企業出席頒獎盛會 聚焦迎戰明年碳費登場

商周集團執行長郭奕伶表示,在永續革命的時代,減碳已不再是成本負擔,而是企業價值的重塑機會。她提到,自三年前商業周刊啟動碳競爭力評比以來,看到台灣企業將減碳轉為優勢,創造第二、第三曲線的成長潛力。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表示,永續發展是國家希望工程的重要主軸,政府與企業在減碳與創新上的努力方向一致。她感謝商業周刊推動碳競爭力評比,展現台灣企業以創新方式,將減碳挑戰化為機會,成功達成永續與獲利雙贏的目標。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指出,減碳不僅是企業的責任,也是品牌塑造與競爭力提升的機會,國發會將與環境部合作設立「綠色成長基金」,投入百億資金支持新創與創新項目。此外,針對碳費制度,政府正制定優惠條件,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減碳計畫,協助企業在全球綠色轉型競爭中發光發亮。

減碳成為轉型方向 奠定世界級競爭優勢

連續3年蟬聯碳競爭力100強得獎企業,臺灣水泥總經理程耀輝表示,公司已在全球五大洲、13個國家和11個產業建立足跡,資產從2700億增至5900億,累計減碳超過1000萬噸,一路走來滿是荊棘,「台泥也證明可以在不傷害地球狀況下,創造更高度的文明,希望未來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大家一起減碳。」

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的和碩總經理鄧國彥,強調過去一年與供應商合作推動再生能源及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在永續、綠能及減碳方面比去年進步50%,也期許未來每年能持續與各界攜手,共同推進永續發展。

在電腦及周邊設備產業的激烈競爭中,廣達總體表現、成長幅度及實質減碳幅度上均排名第一,廣達電腦永續發展中心處長蔣至剛表示,對獲得獎項深感榮幸。他指出,永續發展與減碳需要量化成果,這是一大挑戰,但同時也是機會。

聯發科在2023年透過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供應鏈影響力,實現減碳目標,減碳量相當於42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受獎代表永續辦公室副處長方陽輝表示,聯發科推動綠色設計,使產品單位耗電下降18%,減碳效益相當於8.8萬戶台灣家庭的年用電量。

聯華電子公共事務暨企業訊息副總經理郭臨伍表示,公司於1999年開始減碳工作,2014年完成台灣首筆碳權交易,並推動81項保育計畫。在2023年,聯電於範疇一與範疇二減碳達26%,並持續推動供應鏈減碳協助計畫。

緯創資通企業副總經理丘高玲表示,緯創致力於創新與永續發展,連續三年入選碳競爭力100強企業,公司於2023年提出科學減碳目標並獲得通過,短期目標為2030年實現營運活動碳中和,減少90%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碳排放;長期目標為2050年全球價值鏈碳排放減少90%。

以施行內部碳定價,穩坐紡織纖維產業領頭羊的遠東新世紀行政總部總經理鄭澄宇表示,自1988年起投入循環經濟,生產再生聚酯原料,減少63%碳排放,並獲得供應商的高度肯定。

減碳從大帶小 從1到N匯聚全供應鏈共識與力量

下午的「高峰論壇」則匯聚產官學界領袖探討減碳政策、供應鏈減碳策略及循環經濟等議題,為企業提供具體解決方案。

商業周刊總編輯劉佩修指出,即便美國即將上任總統川普給人不重視ESG形象,但上任後碳稅壓力不會減少,美國國會已要求對進口產品課徵碳關稅。2025年,全球將面臨低成長、低穩定與低利率的挑戰,減碳將成為企業降低成本的關鍵競爭力。

 ▲商周ESG總編輯管婺媛(左一)主持百強對談,邀請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芳(左二)、遠東新世紀副總黃全億(右二)、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右一)分享減碳創新之路。(圖/業者提供)

遠東新世紀副總黃全億,點出遠東新世紀以創新材料驅動企業綠色轉型的關鍵,他表示,自1988年開始推動寶特瓶回收,已經建構陸(寶特瓶、衣物以及電子廢棄物回收)、海(海洋廢棄物)、空(廢氣回收)的回收體系,預估2030年成為全球PET回收領導者,實現50%綠色材料使用、50%綠色產品與減碳50%。

以翻砂高耗能傳產起家的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芳回顧他自2016年開始啟動轉型循環經濟,停用銑鐵專注於回收鋼材,讓能源消耗降低74%,並透過AI技術,讓得料率由38%提升至70%。

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指出,金融業主要碳排來自範疇三,占比達到98.8%,如何減少融資放款客戶成為首要之急,因此玉山導入PCAF框架,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並協助中小企業達成減碳目標。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主任秘書劉怡焜表示,環境部刻正推動構建減碳供應鏈,積極邁向資源循環,期望到2030年減少143萬公噸碳排放,並創造3,700億元年產值。

「大家都以為我們是洗沐保養用品品牌,但今天我們要趁機正名,我們其實是農業」茶籽堂創辦人趙文豪表示,茶籽堂從苦茶油契作起步,到推動地方創生與循環經濟的結合,選擇從源頭改變,減少塑膠使用並倡導可回收與再利用的理念。

商業周刊ESG總編輯管婺媛總結企業的分享的經驗,點出減碳前段班在於克服經營者的思維矛盾,看到獲利和永續間並非是衝突的,並非只有非黑即白的對立。挑戰看似不可顛覆的經營原則,就能矛盾堆找到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