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新聞網綜合報導/侯麗萍】

▲農業部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共同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永續海鮮」。(圖/海洋之心提供) 

「永續飲食」近年蔚為風潮,成為國民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減少不必要的包材,生產方式對於生態的影響亦為消費者綠色採購關鍵。海鮮是台灣不可或缺的國民美食,農業部漁業署與海漁基金會共同推動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永續海鮮」已滿四年,在新冠疫情解封後,餐飲業復甦,受益於環保飲食的「永續效應」,短短一年半,食材需求成長快速,餐飲業者及員工餐廳供應認證永續海鮮店數已超過兩千家。

農業部陳駿季部長表示,大家對陸域保育較為熟悉,對海洋保育相對較為陌生,為了強化台灣永續漁業的競爭力,透過海洋之心生態標章嚴謹的審核,傳達對永續漁業的四大面向承諾:確保魚群永續、守護海洋環境、落實漁業管理與善盡社會責任。四年來,漁民組成「友善船隊」申請認證件數,已從2隊增加到29隊、316艘漁船,其中已有5件獲得金級永續漁業認證。政府非常樂見永續價值在漁業界逐漸蔚為主流,將持續鼓勵及輔導漁民參與認證,也十分感謝民間企業協助推動,後端的消費者能夠給予前端的生產者捕撈國產永續海鮮最大的動力,共同守護台灣的漁業資源。

海漁基金會林愛龍執行長說明,台灣餐飲服務對永續海鮮的需求日漸增加,過去餐飲業者或公司ESG行動只能選用外國的永續海鮮標章,而且通常是進口的魚蝦貝類。海洋之心生態標章推出以來,受到產業界關注,為了回應漁民及蔬食團體的期待,認證類別除了海洋漁業,新增了定置漁業及海菜生產認證,且預計明年推出詢問度最高的海貝生產認證標準。

林愛龍分析,台灣早午餐外食人口龐大,年輕世代很少下廚,進軍熟食市場是在國內推動永續海鮮的重要戰略。近兩年來,各式料理店家陸續加入愛海行列,採用海洋之心生態標章認證的食材店數已達2009家,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中市、高雄市響應店數最多,消費者對產品普遍反應良好,尤其中南部民眾對台灣鯖魚的接受令人感到振奮!

為了協助「一級產業」野撈漁獲進入「三級產業」連鎖餐飲,過程需要「二級產業」加工廠配合,新品美食才能順利上市,過程篳路藍縷。海漁基金會肯定宜蘭及基隆多家水產加工廠不懈的努力轉型進步,而漁業署輔導設立的蘇澳區漁會加工廠、新港區漁會加工廠也扮演積極角色,共同促成「看天吃飯」不穩定性高的海洋漁業,成功的對接了對於食品規格及口感品質穩定度要求極高的連鎖餐飲市場,在在顯示大家守護海洋生態的決心。

▲連鎖餐飲熱烈參與,多款永續海鮮美食齊登場。(圖/海洋之心提供)

蘇澳區漁會總幹事陳春生表示,目前宜蘭獲得永續漁業認證的件數最多,總共4隊,獲得4金4銀的永續海鮮。蘇澳區漁會自家的加工廠也獲得海洋之心產銷監管鏈認證,協助漁民把漁獲處理成可進入通路的產品。

本年度冬季12月份食農食漁教育分享檔期,有六家連鎖餐飲熱烈參與,多款永續海鮮美食齊登場。各家皆有活動贈送食農食漁教育精美海洋風格小物,歡迎到「海洋之心 https://www.heart.tw/」官網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