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新聞網綜合報導/朱立君】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2019年發布的《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已有超過5000萬名失智症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增至1.52億人,相當於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這對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年度成本高達1兆美元,並且至2030年可能翻倍。
在台灣,失智症患者已達35萬,每年的醫療支出約為1855億台幣,占全國醫療總支出的8.9%。值得注意的是,聽力損失被證實為失智症的重要風險因素之一。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聽力損失在所有失智成因中占8.2%,位居首位。
聽力損失與失智風險的緊密關聯
由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Frank Lin教授領導的研究指出,未矯正的聽力損失會顯著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輕度聽力損失會使風險增加一倍,中度則為三倍,重度聽力損失的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出一般人的五倍。令人振奮的是,最新研究也顯示,配戴助聽器能夠降低認知功能下降的速度高達48%。
台灣「聽力與失智白皮書」的發表
為提升台灣民眾對聽力與失智症之間的關聯認識,科林助聽器委託工研院進行調查,並發表了台灣首份「聽力X失智白皮書」。白皮書揭示,台灣失智症防治政策中尚未充分納入「聽力損失」這一重要風險因素,呼籲政府將聽力篩檢納入定期健康檢查,以期能更早發現高風險人群,進行預防性治療,從而降低失智症相關的醫療和社會成本。
專家建議與未來展望
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吳振吉教授指出,聽力損失在老化疾病中排名第四,僅次於關節炎、高血壓和心臟疾病。即使輕度的聽力損失也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因此應該及早進行聽覺干預,如使用助聽器,來延緩認知功能的退化。
聽力師蔡鋕鑫進一步建議,民眾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在日常溝通中出現「聽不到」、「聽不清楚」的情況,應盡早進行完整的聽力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採取適當的治療措施,從而有效降低失智症的風險。